【技术】得节奏者得天下(下):力量
转自国球汇微信公众号
文/马凯旋
节奏因素之“力量”
用不同的力量击球来制造节奏变化对业余选手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这是由于击球力量的变化除了要看来球的具体情况,对本方选手的基本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如交换重心处理的好不好(尤其是第一板发力后的重心还原是重中之重)、会不会发力、连续进攻能力如何等等。关于力量的使用,乒乓界的前辈们和同行有过精辟的总结:敌重我重,即对方先发力,我方也发力回击。(由于难度很大,所以使用比例不多,业余选手更要慎用);敌轻我轻,这个手段包含了积极控制与反控制的含义;敌轻我重,即对方轻打,我方主动发力。这种情形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状态;敌重我轻,即对方发力,我方防御,这种情况更多的是追求防守的合理性,最起码要将球防回对方台子上。
按照科班的教学模式,力量会被划分得较为细致。如:大力量,用于扣杀或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得用上九成力;主动上手或连续进攻用六到七成力;借力中发力,使用这种力量时要求合力感觉比较强烈,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再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用四到五成力打过去和用七成力打过去的区别不大,但由于自己发力少,从而降低了回球的难度。不过这种力量的使用对击球时间的精准把握和动作的合理性要求很高;借力,普遍用于快速的相持和防御中,主要强调在速度不输给对方的前提下,提高出手的命中率,一般用两到三成力;减力(或称卸力),通常用于摆短和发球,使用正胶或生胶的选手有时接防弧圈球时也会采用减力的方法,如侧挤、吸挡等等。
在少儿教学中,按一般训练计划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新技术的基本动作结构之后,我们会要求他们学会用这些新技术发力击球,然后再练习调节,这样的训练顺序效果比较好。这在我们以前的文章里多有提及,比如练习发短球,不能为了把球发得短就不敢发力了,而是要先学会发力,即如何有技巧地释放自己的力量,然后才是学会往回收这股力,这种训练思路业余爱好者可以借鉴一下。至于如何为自己设计合理的力量使用,笔者认为“六七成力”用于主动进攻;“借力”用于较快速的相持技术;“减力”用于发短球、防御和摆短。这三种力量有条件的爱好者可以有目的性地尝试一下。至于“发力扣高球或半高球”,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因为几局比赛下来也不见得有一、二次这种机会。“借力中发力”对于业余选手的练习难度较大,当然,大家也可以尝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减力(卸力)这种技术,使用正胶和生胶的爱好者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因为和反胶比起来,它练起来的难度要小,且实战效果非常之好。
其实,只要有差别就会产生不同节奏,不管是速度、旋转、力量。有一个观点笔者需要告诉大家:以上这些因素一定要相对着去看。换言之,没有哪一个人能做到速度、力量、旋转都绝对的好,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打出差别,那就是“高手”。想通了这一点,可能会帮助大家在思考一些技术问题时简化思维,排除畏难情绪,从而把球打得更上一个层次。
(完)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