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恩庭谈关于如何学习各种各样的发球
十五年前,在我获得第32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后,有人说我有“三件宝”:“推挡、弧圈、发球好。”此话有些过奖。不过,我对发球挺有信心,我的发球在当时能占些便宜倒也是事实。
记得张燮林近来对年轻选手讲过这样的话:“发球主要靠自己去琢磨。没有哪一位优秀选手的发球是教练把著手教出来的。”我同意这种说法,在当运动员的时候,我对发球的研究曾经下过很大气力。担任教练后,我对年轻选手的发球技术仍然格外重视。在此,分五个方面归纳自己对发球的认识和体会。
我国发球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5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刚起步,水平还较低,发球也无大特色。6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发球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比较突出的有: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徐寅生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正反手侧上、下旋球和直线急上旋球,及庄则栋的反手侧上、下旋短球。
他们的发球多以近网为主,不仅动作上近似,旋转差异大,而且能配合抢攻,所以威胁较大。容国团发球后,侧身能拉一板侧旋:徐寅生的发球能与侧身发力抢攻相结合;庄则栋则用两面起板作为发球抢攻手段。他们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对夺取比赛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顺便提一下,在第26届世乒赛后,我国山西队发明了一种合力发球:把球上抛与球拍撞击、摩擦,产生较大的旋转力。国家队曾请山西队李崇明来传授发球技巧,王志良等在第27届世乒赛中,运用了这项技术,很成功,27届后,发球规则作了修改。该发球被禁用。
70年代,我国的前三板技术有了新发展。发球技术也有了突破。许绍发的侧身高抛发球、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我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并配合一些侧上、下旋球,以及郭跃华的高抛发球都是有代表性的。许绍发的高抛发球在第32届世乒赛时,曾引起国际乒坛的轰动。
记得中国队与苏联队男团比赛出现了4比4的对峙局面,在关键性的第9盘,许绍发的发球大显神威。使对方“吃”发球接连不断,他用发球打开了局面,为取得这场比赛胜利立了奇功。刁文元发球后,能侧身抢攻。有时配合反手发力打,颇有威力;我的发球以中路短球为主,配合发两角长球,发球后主要用侧身抢拉、冲,郭跃华主要是发对方反手位,并配合弧圈球抢拉抢冲。张立、张德英等女将的发球也有独到之处,她们主要运用侧身高抛发球。
进入80年代,发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显得更为重要,何志文、范长茂、谢赛克、江嘉良和陈龙灿在发球方面是很有特点的。前三名运动员都擅长侧身高抛发球,以何志文最为突出。他的发球角度大、速度快、突然性强,并有长短落点变化,发上、下旋球的动作比较相似。发长球时,直线有急下旋球,配合上旋和不转球,然后侧身快攻,争取主动。发斜线球时。对方提起到反手、他用推挤使对方出高球;如果对方拉球速度慢、弧线高,他便用侧身发力打。他发短球时,也能靠抢拉争得主动。江嘉良以侧身发侧上、下旋球为主。反手也有一套发球,落点有长有短。发球后能配合拉、攻。陈龙灿靠侧身中抛发球,另外,他反手发的侧上、下旋球也有一定质量,发球后抢攻有较大威胁。
女运动员中。曹燕华、戴丽丽、焦志敏和孪惠芬的发球较有代表性,她们以侧身高抛侧上、下旋发球为主。速度快,动作近似。抢拉抢攻技术也衔接比较好。尤其是曹燕华比别人多了一板反手高抛发球,更显得技高一筹。由于充分发挥了前三板球的威力,我国在世界乒坛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所以,外国运动员纷纷效法前三板球技术,目前,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南朝鲜的金浣、和日本的宫崎发球均有独到之处。
瓦尔德内尔主要是侧身半高抛发球,其特点是:手法隐蔽球板接触球时用身体挡住对方的视线。出手快,线路活,落点多为近网中路偏左或偏右,发球后抢拉两大角的意识强。他的发球在欧洲首屈一指,给我国选手造成了很大威胁。金浣和宫崎则以反手侧上、下旋发球见长。
金浣使用的是生胶皮,他发不同旋转球的动作相似,出手快,旋转差别较大,落点以中路短球为主,左半台用反手发力抢攻,有一定威胁。宫崎用反胶皮,发球的特点与金浣类似。落点主要是对方正手和中路位置,抢攻手段有侧身抢攻直线和正手走位抢攻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