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运动 -- 分析老瓦成功的性格因素
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好像时间不能阻止老瓦球艺的发展,在瑞典乒坛,甚至是世界乒坛,很多优秀选手都因为年龄的关系而挂拍,但老瓦没有。
从1987年的世锦赛对江嘉良到1997年世锦赛对萨姆索诺夫,老瓦一直名列世界排名的1.9位(平均),及欧洲排名的1.5位。在世界排名上,1996年他名列第4,1990年名列第3,在其他年份的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欧洲排名上,他总是名列第一、二位,还曾连续六次名列第一,他是世界上10位最优秀的乒乓球选手之一。
对于瑞典的其他乒乓球手来说,他们大多数人成名很早,他们依靠自己新的技术赢得了几场大比赛,像18岁的凯尔.约翰松,他的完全进攻性打法于1964年为他赢得了欧锦赛的金牌。19岁的斯塔兰.本格森用他的短发球和接发球以及精彩的正手弧圈获得了1971年的世锦赛金牌。20岁的“苹果”以无与伦比的远距离上旋球获得了1982年欧锦赛的金牌。还有19岁的佩尔森,他用他接发球及防守技术获得了1986年的欧锦赛金牌。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新技术已不再新,对手们总是能很快熟悉这些新人们的杀手锏,并迅速攻击其弱点。这些年轻的乒坛新宠们忽然觉得自己已经很难再在大赛中立于不败之地了。也有个别选手能很快战胜自己的技术弱点,又会有新的技术产生,这样他的乒坛生涯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亮点,他也成为新一轮的胜利者。但当他的第二个辉煌期过去之后,他作为世界顶级乒乓球手的身份也就真的过去了,在现代乒乓球职业选手中没有人能抵抗得住这样的第二次技术围攻。
唯有瓦尔德内尔是个例外,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在不停地发展,整整15年,他一直处在世界顶峰,整整10年,他一直是乒乓球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他跑在了时间的前面,他是现代乒坛的一个唯一。
出生在一个“想赢”的环境里
“想赢的信念是与生俱来的。”瓦尔德内尔如是说,“就像对球的感觉一样,有还是没有,是天生注定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一次我在瓦尔德内尔的父母家做客,他们俩给我的印象是一对有着很好互补性格的伴侣,妈妈玛丽安娜及爸爸阿克的不同之处在于:妈妈是开朗和直率的。她的跳跃式思维及好奇心给谈话注入了很多生机,爸爸的性格是沉静平和的,给人以安全感。
在乒乓球台边的瓦尔德内尔显示出来自他父母性格的优秀组合:来源于母亲的优点给了他无穷的创造力,同时即使在一场艰难的比赛中,他也能保持像他父亲那样平和的心境,不让外界的压力给自己带来紧张感。
从事机器操作工作的玛丽安娜和在仓库工作的阿克相识于60年代初,当时他们都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生活用品公司工作,业余的时间都喜欢打保龄球,而且都打得很出色。
瓦尔德内尔和他哥哥相差两岁,有着这样一对喜欢体译竞赛的父母,在家中他们经常进行各种比赛,比如在圣诞夜瑞典有一个传统,就是给别人的包装精美的礼物上写一首小诗,而接受礼物的人在打开它之前,先根据小诗的内容猜一下会得到什么礼物。瓦家就总是给每首小诗打分,看谁写得最好。“我们从来不像其他父母那样,会给小孩额外的分数,他们得像大人一样,去争取自己的好成绩。
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想赢的惯,他们知道只有赢了才有机会,无论是玩飞镖、踢足球或是其它的比赛,瓦尔德内尔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要想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比别人学得更多才能胜利。就像后来在国家队一亲友,所有队员都害怕成为失败者,所有的事都要通过竞争来论输赢。
在家庭里的这些比赛竞争,虽然纯属游戏,不会有任何压力,但它却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当然赢了的那方乐趣就更多了。
他们的父母对保龄球非常在行,在他们扔出球的那一刹那,看着球缓缓地奔向他们的目标,他们很相信自己对球的感觉。
瓦尔德内尔的父亲阿克在50年代从卡弗林霍尔姆搬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在儿子们还小的时候,他总是带着两个儿子去体育馆看HIF足球队的集训,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了很多年,瓦尔德内尔至今仍很关心HIF球队的比赛结果,甚至人在国外时也不放弃。
瓦尔德内尔从小就尝到了比赛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他把排除通往胜利的道路上的障碍看作自己的挑战,同时他也学会了看一些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优秀球员们在球场上的表现能带给观众意外的、不同一般的欣赏乐趣。瓦尔德内尔从少年时代起就打下了“想赢”的印记,以及在打球过程中追求其艺术观赏性,而不仅仅是看比分。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